什麼是安全依附關係?為什麼遵從親密育兒派無法保證你與小孩之間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四)





作者:Diana Divecha, Ph.D
譯者:江語嫣

科學家如何看待安全依附關係?


科學家開始了解安全依附關係的起源,是1930年代的約翰·波比心理醫生——他專門協助情緒障礙孩童。在波比醫生的研究發表之前,大部分的專家都採用佛洛伊德的理論,相信孩子主要的生理動能是:飢餓、侵略、性慾、並且和孩子生活的週遭無關。但是波比醫生注意到,他所接觸到大部分有問題的孩童,都是不親人的,並且和照顧者的關係是被破壞過、或是照顧者是缺席的。

雖然他的主管禁止他和病童或是病童母親談話,他堅持家庭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在1944年他所著作的第一本書裡,經由44個臨床男孩的案例,他正式介紹他的論點。

(在同時,美國的心理學家哈利·哈里歐,經由他全心投入猴子寶寶的觀察中,也提出一樣的結論,他認為寶寶都尋求母親提供舒適安慰,而不是只是提供食物)

波比醫生專門研究因為住院或是無家可歸,而與父母分開的孩子。他相信主要照顧者(他主要指母親通常對孩子扮演著「精神有機體」的角色,孩子需要這個角色的影響,特別是在某些成長階段,這個角色會影響未來發展的好與壞。)為了長成心理健康的人,『嬰兒和幼童都需要與母親、這個精神有機體,經歷溫暖、一對一、連續性的關係。而不論是孩子還是母親,在這段關係裡都是感到滿足而喜悅的。』

但是安全依附關係,並不一定僅限於母親,或是雙親。波比醫生指出,寶寶會建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階級系統」,這個論點和進化論的說法相符合,這個樣本數必須是小的,因為寶寶會藉由安全依附關係,去建構出情緒和行為,如果樣本過多,會讓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出現困惑,不過當擁有很多安全依附關係的對象時,也會延伸出能提供安全依附關係的候補對象。這是一個階級系統,因為當寶寶需要安全感的時候,他無法針對某個人去做優缺點的分析,他必須自動的處於相信某人是能提供可信賴的安慰。

研究指出,只要有與一位成年人建構出良善互惠的關係,這個寶寶就能夠自行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寶寶能與年長的手足、父親、祖父母、親戚、家庭成員以外特別的成年人,保母、甚至是托育中心的照顧者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當然、父母親在一般的情況而言,這個安全依附關係階級系統裡面,是排名最前面的。

到了1950年代,瑪莉·安斯沃爾加入了波比醫生位於英國的團隊,並在十年之後返回美國,開始研究不同孩子在1-2歲時與他們的母親的關係,她的研究方法為訂出兩個不同的變因:和母親在一起,或是與母親分開,然後觀察孩子針對相互關聯的情況下如何反應。安斯沃爾和他的同事發現了下面前三個的狀態,而瑪麗·瑪以及其同事則發現了下面第四個狀態。

一、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寶寶,他們在母親身旁的安全區域裡自由地玩耍和探索。當母親離開的時候,寶寶會變得比較焦慮,尤其是當旁邊出現陌生人的時候。當母親再回來的時候,寶寶們立刻表現出愉悅,有時候隔著一些距離,就會表示出希望被抱起(寶寶的表現也會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和脾氣,甚至是安全依附關係的不同而改變),然後寶寶會快速地得到安撫並且回去玩耍。

當母親屬於回應、溫暖、愛和充滿情感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相信母親是有能力處理他們的情緒。這些寶寶能自由、公開地表現自己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並且不會發展出對負面情緒的排斥。

二、有不安全且避免依附關係的寶寶,他們似乎與母親的關係是疏離的,當母親離開會緊張,並且同樣對陌生人的出現感到緊張,當母親返回時,寶寶會躲避母親,或是被母親抱起時、肢體不配合導致滑落。

在不安全且避免依附關係中的母親,通常比較常生氣,特別是對寶寶生氣。他們的忍受度很低,有時候會處罰、壓迫、並且帶給孩子錯誤的動機。例如:「她哭就是為了找我麻煩。」研究指出,不安全且避免依附關係的寶寶相較於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寶寶,生理上是不開心的(包含心跳上的表現),當父母離開時,他們為了保持在父母的身邊,不要觸發被父母拒絕的可能性,寶寶會學習壓抑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不安全且避免依附關係的寶寶,將自己與正常依附關係『隔離脫節』,並且停止尋求他們母親的協助。

當寶寶長大至幼童階段,不安全且避免依附關係的寶寶不會注意他們母親和他們自己的情緒,而且他們在探索外在世界上是自我受限和邊緣化的。到了幼稚園階段,這些小孩有較大的機率出現比較具攻擊性、和整體較負面的社會互動模式;相較於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更常選擇失去興趣或放棄。

三、不安全且矛盾拒絕依附關係的寶寶,他們常常黏著他們的母親,並且不會在母親陪伴的空間下,去探索和玩耍。他們非常擔心母親離開,當母親離開又返回時,寶寶會在想黏著媽媽和生氣媽媽兩個情緒中搖擺。例如:寶寶或許會掙扎、打人、或是在媽媽抱起他時把媽媽推開。

這些寶寶並不容易安撫。他們似乎希望一個緊密的關係,但母親的不穩定性和不敏感的回應,破壞孩子的信心。這個狀態同時破壞孩子的自主性,因為寶寶將注意力主要放在母親的行為上,和母親的情緒變化,而較不注意其他周遭。不安全且矛盾拒絕依附關係的寶寶的分離焦慮,相較於有安全依附感的寶寶,持續非常長的時間,有安全依附感的寶寶通常較快克服分離焦慮。Longitudinal studies研究指出,不安全且矛盾拒絕依附關係的寶寶常常展現出壓抑、孤僻、不確定和較差的社交能力。

四、最後一個狀態是不安全依附關係,這是最令人擔憂和最具破壞力的,安斯沃爾的博士學生、瑪麗·瑪又稱這個狀態為無組織性的依附關係。這個狀態出現在受虐或是家暴的家庭關係中,本來應該提供情感支持來源的母親,卻變成是讓孩子害怕的對象。這樣的母親通常會虐待孩子,並且在這些母親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未修復創傷歷史。瑪和他的同事指出:『本來在嬰兒心中應該是避風港的母親,卻同時是無法解決的警訊來源,這讓孩子充滿矛盾困惑。』


這個狀態通常發生於母親有精神疾病、藥物成癮、或是高風險家庭例如貧窮、家暴、或是有家暴歷史的家庭,有這類型母親的寶寶,常常充滿焦慮,或是寶寶會漠視周遭,表現出平板、無情緒反應、甚至冷淡的狀態回應母親的擁抱。這些寶寶長大以後,通常變得控制慾強、較具侵略性,有戒心的和社會保持疏離關係。

___

謝謝今天的收看、未完待續......
  
最後,不論你的家庭需不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今晚、一家好睏。


註:原文在這裡,有人翻得比我快的話歡迎一起來!
What is a Secure Attachment? And Why Doesn’t “Attachment Parenting” Get You There? April 3, 2017, from Developmental Science

留言